当前位置:10年老域名出售-玉米号资讯延边,朝鲜族,脱贫,和龙,群众
延边,朝鲜族,脱贫,和龙,群众
2022-05-23

“生活还是离不开大酱汤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

水渠还是当年的水渠,奋斗精神从未改变,过去是奋力建设边疆,如今是决胜全面小康

“蓝色引擎”让曾是开放发展“口袋底”的延边州,正在踏上面向大海的新征程

盛夏的长白山下,海兰江畔,树绿苗青山花红,处处生机盎然。

50多年前,一曲《红太阳照边疆》传唱着延边各族儿女建设边疆的昂扬斗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族群众接续奋斗,奋力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记者深入延边州的社区村屯、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记录下一个个脱贫路上的生动故事,也勾勒出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贫困到富足的历史变迁。

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民俗村的朝鲜族民居(5月7日摄) 许畅摄

辣白菜、大酱汤:舌尖上的脱贫“味道”

蜿蜒的海兰江,从长白山奔涌而下,流经和龙市,滋润出一片叫作“平岗绿洲”的肥沃稻田。夏日里的“平岗绿洲”格外美丽,一块块稻田星罗棋布,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曳,稻田中倒映出蓝天白云。

走进附近的光东村,道路干净,院落整洁。村民朴春子的庭院里,棚膜下种着一畦畦绿油油的蔬菜。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屋里,既有一米见方的朝鲜族特色灶台,也有现代化抽水马桶。朴春子从一尘不染的厨房搬出炕桌,摆上一盘盘辣白菜、大酱、牛肉、明太鱼……她说:“生活还是离不开大酱汤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更加富足。”

触动朴春子味蕾的记忆,也展现在延边博物馆内一张张历史照片上。牵耕牛犁地、挽裤腿插秧、持镰刀收割……历史记忆串联起延边各族群众从开垦荒田到摆脱贫困的时代变迁。延边博物馆副馆长崔明玉说,过去人们说起朝鲜族,往往想到辣白菜和大酱汤,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的真实写照。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214万多人口中朝鲜族占了36.3%。作为吉林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延边州属于高寒特困片区,“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耕地面积少,经济基础差,人口外流多。延边州8个县市中曾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29%。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有力推进,带来了一项项喜人的改变。

走进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宽敞明亮的车间,智能机器人忙着搬运菌包。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历史上有“黑木耳千担县”之称。过去小作坊式生产多,质量参差不齐,好资源没有换回好收益。近年来,汪清县一步步建立起45个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逐渐跻身国内黑木耳高端市场,木耳卖到北上广,村民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

延边当地有句谚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家里的牛吃饱。给牛吃打糕、喝温水,让牛住暖房,延边黄牛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延边黄牛肉质鲜嫩,但产肉量少。如何让养牛这个传统产业成为扶贫产业?延边当地政府一方面加快培育延边黄牛品种,提高出肉率,增加养殖收益,另一方面探索“企业+农户”扶贫模式,抱团闯市场、打品牌,降低散养农户风险。

近年来,当地通过杂交延边黄牛与法国利木赞牛,培育出新品种